【金融诈骗典型案例】
案例一:购物返利型金融诈骗
某电子商城,以高于市场价十倍左右的价格销售食品、日化等商品,并宣称购物后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报销。这家商城刚开始还能兑现承诺,但是几个月过去后,购物的人越来越多,商家却无法兑现承诺,迟迟不能报销款,骗子最终不告而辞,给受害人共造成高达7亿元的经济损失。
案例二:混合传销型金融诈骗
骗子团伙设立一家投资咨询公司,通过酒会、宣讲会、微信等方式,宣称自己系境外某智能外汇交易平台运营公司代理商。如果在其平台投资即可成为会员,会员每月可按等级获得平台高额投资返利。同时,会员如果发展下线入会,还可以获得其发展脉络下所有下线会员投资金额一定比例的推荐奖。实际上所谓的会费都通过银行转账、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纷纷进入骗子的个人帐户。当会员还沉浸在高收益的美好期待中时,骗子团伙却卷款跑路,销声匿迹。
案例警示:金融诈骗犯罪迅速发展,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广大投资者要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不要轻信来路不明的电话号码的短信或者非正常渠道的电话银行服务,不要轻信各类中奖、费用返还的短信内容,不要向任何人透露银行卡或网上银行用户名、密码,进一步学习识骗、防骗知识,提高识别非法金融活动的能力。
【非法期货典型案例】
案例一:交易场所要明辨,变相期货须防范
黎某接到电话,对方声称是国内知名贵金属交易所会员,开展白银等贵金属现货交易,交易方式灵活做多做空都可赚大钱;投资者不懂有专家进行指导,还可以代投资者操作,盈利全归投资者,公司只收取规定的手续费。黎某去该公司办公现场“踩点”后觉得公司挺正规,当即办理了开户,投入资金七万元。然而在“专家”指导下,因为做反行情以及高额的手续费,资金亏损大半。
案例二:境外期货风险高,山寨公司须警惕
李某以香港恒生期货指数为噱头,精心编织了一个“低门槛高收益”境外期货理财陷阱。自称是香港某投资有限公司代理商,并租用高档办公场所让投资者以为其实力雄厚。再让员工大肆鼓吹股指期货的赚钱效应,费尽心机打消投资者的各种顾虑。最后是施以蝇头小利逐步让投资者加大筹码。在短短的5个月里,李某招揽32名客户,收取客户131万元保证金,造成客户94万元损失。
案例警示:根据国家规定,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期货业务,境内单位或个人不得违反规定从事境外期货交易。作为投资者,要选择正规期货经营机构,拒绝高利诱惑,时刻保持理性投资心态,自觉远离非法期货活动。
【地下钱庄犯罪典型案例】
案例:广州“424”特大地下钱庄案
2020年10月22日,根据公安部的统一部署,广东省公安厅组织广州市公安机关有关警力,在全国5个省市同步组织开展“424”特大地下钱庄专案收网行动,一举捣毁涉嫌洗钱及地下钱庄犯罪团伙9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8名,冻结人民币约1.2亿元,缴获涉案财务账册、电脑、手机、银行卡等作案工具一批。经查,该案的犯罪团伙以转口(或进口)贸易为名,使用伪造或变造的贸易单据、货物流转单据等资料通过各商业银行向其控制的境外公司支付货款,其后再以虚假贸易或虚假外商投资的方式,通过香港关联企业将资金回流境内,形成资金闭环交易,从而达到“资本套利”利益最大化。
案例警示:地下钱庄是未经国家金融主管部门批准、擅自设立的一类非法金融机构的统称,非法从事外汇业务、资金业务、贷款业务,也称“地下银行”。地下钱庄的存在,使大量来源不明的资金置于国家监管体系之外,成为转移赃款和洗钱的重要工具。